全都是這個年代的稀罕物。
時間過的很快,轉(zhuǎn)眼就到了臘月二十三。
臘月二十三是小年,東北有句話,叫作過了二十三就是年。
臘月二十三,是祭灶王爺?shù)娜兆印?
不過,現(xiàn)在雖然公歷已經(jīng)到了七九年,但是祭灶王爺這樣的事,大家都是不敢光明正大的搞。
也買不到灶王爺?shù)南蟆?
不過,大家還是按照習俗制作糖瓜粘。
二十三糖瓜粘、二十四寫大字、二十五掃房土、二十六去割肉、二十七殺只雞、二十八把面發(fā)、二十九蒸饅頭、三十晚上熬一宿。
糖瓜粘是用黃米、玉米和麥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,也叫關(guān)東糖。
二十三做糖瓜粘,是為了給灶王爺上供的,灶王爺吃了糖瓜粘,就會被粘住嘴,到了天上也張不開嘴。
這當然是民俗中的神話,不過,糖瓜粘確實很好吃。
所以,臘月二十三一早,就把黃米泡上,和楊秋雁一起制作起糖瓜粘。
兩個人雖然是結(jié)婚第一年,但是制作糖瓜粘這樣的活,還是難不住他們。
最傳統(tǒng)的糖瓜粘,要自己制作麥芽糖,先用大麥發(fā)出麥芽。
然后麥芽和黃米、玉米蒸熟之后,再放到鍋里去熬制。
熬出來的就是糖瓜粘。
如果講究一點的,還可以撒上一些芝麻。
劉紅軍和楊秋雁忙活了差不多一天,制作了好多的糖瓜粘。
糖瓜粘能夠吃很長時間,不用擔心會放壞了。
劉紅軍他們做這么多,也是準備送人的,等下山過年的時候,也給大哥家送點過去。
臘月二十四寫大字,劉紅軍他們并沒有寫大字。
而是把一眾沒有回家的知青,還有大山和石頭叫過來幫忙。
他育苗的洋柿子和黃瓜,終于可以移栽了。
劉紅軍叫他們過來,就是幫忙移栽洋柿子苗和黃瓜苗的。
劉紅軍給眾人分配了任務(wù),有人挖苗,有人運苗,有人栽種,有人在后面澆水。
動作很快,半天的時間,兩塊二十來平方的地,就種滿了洋柿子和黃瓜。
中午,劉紅軍燉了一鍋酸菜豬肉燉粉條,招待眾人。
臨走的時候,又送給知青一些糖瓜粘。
下午,劉紅軍走進暖棚,看著綠油油的地面,心里充滿了成就感。
尤其是那些小白菜和小油菜,已經(jīng)可以吃了。
劉紅軍從地里拔了一些小白菜,準備晚上給楊秋雁炒個小白菜吃。
可惜沒有海米,不然炒個海米油菜,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“呀,紅軍哥,小白菜都長這么大了?”看著劉紅軍手里的小白菜,楊秋雁驚喜的叫道。
因為暖棚里面和外面的溫差太大,劉紅軍擔心楊秋雁會感冒,所以不讓楊秋雁進暖棚。
楊秋雁還是第一次見到劉紅軍種的小白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