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北分榜的事自朱元璋在早朝中提出后,就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風波。
南方官員認為,科舉應當是全大明的學子共同比拼,若是分個南北,豈不是有損科舉的公平?
況且,若是南北分榜,且中舉的數(shù)量不變,那豈不是南方人吃了虧?
歷年科舉,都是南方人中舉的多,而北方人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。
身為南方人當然覺得吃虧。
朱元璋對此事也早有打算,下令增加了中舉名額,也算是平息了南方官員的不滿。
只是接下來的官員考核制度,可就讓整個朝堂都變得鴉雀無聲。
眾多官員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最后還是一個字都沒有說。
這項政策他們滿意嗎?
當然不滿。
但他們竟一時想不出來如何反駁,因為能者優(yōu)先在哪都是千古不變的道理。
況且這件事皇上能拿到朝堂上來說,就說明皇上早已下了這份決心,就算其中有幾個官員不同意,也改變不了最終事情的結局。
第二項提案官員考核制度,就這么在眾多官員的沉默當中通過了。
這第三項提案,便是朱雄英一開始就計劃好的官員致仕制度。
這項提案一出,朝堂上上下下全都開始議論紛紛。
六十歲以后退休?
還能根據(jù)自己的官職拿補助?
眾多官員之中有喜有憂。
贊同這項政策的主要是年邁的老人,他們也深知自己在這份差事上早已干不下去了,之所以遲遲沒有告老還鄉(xiāng),只是因為沒了這份差事根本養(yǎng)活不了自己。
現(xiàn)在朝廷提出了補助方案,按月領取補助金,這些老頭子恨不得現(xiàn)在就去辦理退休。
反對這項提案的也都是年老的官員,他們之中大多是位居要職,不舍得放下手中的這份權力,還想在官職上多干幾年。
“肅靜!”
朱元璋一聲大呵,朝堂之上便無人再敢語。
官員的反應如此之大,其實是在朱元璋的意料內(nèi)的。
但他們的意見在朱元璋的眼里向來不重要,這次提出來也只是通知他們一聲而已,并不會為了他們的意見真去撤掉這項提案。
官員當然也深知這點。
“諸位大臣對這項提案有什么要說的嗎?”
朱元璋冷聲道。
眾多官員面面相覷,仍然沒有一個膽敢站出來說話。
這個時候出來反對,恐怕是只有死路一條。
過了半晌,朱元璋才緩緩開口說道:
“既然都沒有意見的話,這件事咱就這么定了。”
這幾項提案說是讓大臣給意見,其實就是走個流程。
不管怎么說,好歹三項提案已經(jīng)全部通過。
……
應天府的春闈即將開始。
大明的科舉考試分為鄉(xiāng)試,會試,殿試。
其中的春闈就是會試,目前是由朱雄英直接擔任監(jiān)考官。
會試總共有三場,每隔三天舉行一場。
因為這次科舉與往年不同,是屬恩科,所以在時間上也與往年不同。
大批參加科舉的學子,早早就在應天府內(nèi)等候。
“這就是貢院?”
“這地方是真的難以說,能從這地方考上來,也真算有些本事?!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