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了鎮(zhèn)政府,趙德良終于徹底地揭開了謎底,他對坐在后排的劉鳳民說,你把那只包遞給我。劉鳳民坐的位置,原是唐小舟坐的,趙德良的公文包,擱在旁邊。他將包遞給趙德良。趙德良打開,拿出一份文件,對鐘紹基說,這是你們雷江上報的材料?
鐘紹基坐在趙德良身邊,他認真地看了看,說,是,這是農(nóng)業(yè)廳要的材料。
趙德良翻了幾頁,指著其中一段說,這個材料,我認真看了,這里提到的興唐板栗飲料廠,如果真像你們材料上所說,那就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典型。我今天就是想去看看,看你們下面報上來的材料,到底有幾分是真,幾分是假。
聽了這話,無論是鐘紹基還是劉鳳民,亦驚亦喜。喜的是趙德良并不是來挑刺,或者說,不是沖著某些問題而來,是來總結(jié)先進經(jīng)驗的。驚的卻是這個板栗廠,規(guī)模太小,對全縣乃至全市經(jīng)濟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,誰都沒有引起重視。如果不是唐小舟成了省委書記秘書,別說唐小栗當副鎮(zhèn)長以及上報這個材料,提都不會有人提到。這么個不起眼的小廠,趙德良卻興師動眾,他們實在搞不清到底是這個材料引起了趙德良的重視,還是唐小舟對趙德良說過什么。趙德良如果覺得和自己預(yù)想不符,這個玩笑就開得大了。
鐘紹基擔心出麻煩,對趙德良說,這個廠的規(guī)模不大,別說是在省里,就是在雷江市,它也只能算是一間很小的廠。我們之所以將它寫進典型材料,有一個原因。
趙德良問,什么原因?
鐘紹基說,高嵐縣的資源貧乏,在整個雷江市,名列倒數(shù)第一。寧橋又是高嵐最北邊的鎮(zhèn),除了山還是山。山上種什么都不行,只有種板栗。這個興唐板栗廠,提高了當?shù)匕謇醍a(chǎn)品的附加值,解決了當?shù)鼐蜆I(yè)。
趙德良問劉鳳民,這個廠的年產(chǎn)值是多少?
劉鳳民其實并不清楚,卻不能不答,說,一千多萬。
趙德良又問,這個鎮(zhèn)有多少人口?
劉鳳民同樣沒有準確的數(shù)字,但知道個大概。他說,兩萬五千多人。
趙德良說,那也就是說,這個板栗廠給全鄉(xiāng)帶來了人平五百元左右的年產(chǎn)值?
...
_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