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
黎錦之前所拜的先生是一位落第秀才,名叫宋遠(yuǎn)。
宋遠(yuǎn)弱冠(二十歲)之年通過縣試、府試和院試,終于考取了秀才功名。
之后參加過兩次鄉(xiāng)試,但都名落孫山,后來他消磨了斗志,不打算費心思考那舉人,所以稱為落第秀才。
宋先生的家原本在下灘村,后來他有了秀才功名,同族人就給他在鎮(zhèn)子上買了一座宅院,好讓他平時閑了教本族的孩子啟蒙。
除此以外,宋遠(yuǎn)還收了周圍村子的其他學(xué)生。
畢竟當(dāng)先生又不是做慈善,宋遠(yuǎn)也不可能風(fēng)餐露宿,所以收其他村子的學(xué)生,那就得要束費了。
黎錦買了十條臘肉拎在手上,穿過主街,朝宋先生的宅院走去。
他們平時上課就在宋先生家前院的偏房里,學(xué)生總共也不到十個,倒也不顯得拘束。
路過包子店的時候,黎錦又買了兩個素包子。
老板娘還記得他這個俊俏的后生,也沒多說什么,就給他包好包子。
正好今天老板娘那尚在閨中的女兒出來幫她蒸包子,剛好看到黎錦的側(cè)臉。
她閨女說:“娘,這個人好生眼熟。”
鎮(zhèn)子上的生意人沒有世家那種讓閨女和哥兒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規(guī)矩,老板娘的女兒就京城幫她蒸包子。
老板娘說:“巧了,我上次見他來買包子,也覺得他眼熟,看樣子應(yīng)該是周圍村子里的?!?
她女兒皺著沒有思考一下。
“可我就是想不起來什么時候見到過了?!?
黎錦還不知道原身以前經(jīng)常買醉的事情差點就被包子店的老板娘給想起來了。
他迅速吃完包子墊墊肚子,按照記憶里的路線,走到鎮(zhèn)子的住宅區(qū),拐了兩個彎,就看到一個頗為熟悉的宅院。
他走上前敲了敲門。
宋先生的大兒子出來開的門。
小孩今年才七歲,穿著縮小版的長袍,臉蛋圓圓,很是討喜。
他看到黎錦之后,煞有介事地詢問:“這里是宋秀才家,請問來人是誰,尋主人何事?”
……這年頭七歲地小孩子說話就這么文縐縐的。
不過黎錦更加汗顏的是自己,他可是宋遠(yuǎn)的學(xué)生,這小孩居然不記得他。
“在下宋先生的弟子,黎錦。前段時間生病請假,今日特地前來銷假?!?
那小孩子聽完,道了句‘您稍等,我去去就回’,隨后就噔噔噔跑回去叫人了。
今日正值沐修,黎錦的同窗都放假回去了,宋先生也得了空。
他聽到‘黎錦’這個名字,先是皺了皺眉,但又想起兩年前黎錦母親跪下求他的一幕,還是放下茶杯,說:“把他叫進來。”
宋先生的宅院是兩進的,從正門進入后,走幾步就是影壁。
小孩兒帶著他從旁邊的垂花門進入,穿過左邊的抄手游廊,走到盡頭再往右拐,就到了正堂。
宋先生家里的孩子很懂禮貌,把黎錦帶過去后,也不用吩咐,自己就跑遠(yuǎn)了。
黎錦把背簍放在門外,拎著臘肉和兩百文的束禮進入。
他給宋先生彎腰作揖,同時說道:“學(xué)生黎錦,拜見先生?!?
宋先生見他態(tài)度端正,臉色好了很多。
讓黎錦先把東西放下,坐在自己對面,淡淡問道:“前幾日你請假,說夫郎生產(chǎn),如今可順利?”
這是原主為了逃課請的假。
他雖然不在乎夫郎,但卻以此當(dāng)借口逃課,著實品行卑劣。
黎錦面上帶了笑容:“順利生了個哥兒,夫郎也平安?!?
宋先生道:“看你如今浪子回頭,那我就不再多念叨。
已經(jīng)是當(dāng)父親的人了,應(yīng)當(dāng)戒急戒躁,一心向?qū)W,考取功名,也好光宗耀祖、蔭妻庇子?!?
黎錦自然應(yīng)下。
宋先生又問:“明年二月的童生試,你可要參加?這兩年來,你都在守孝,已經(jīng)耽誤良久。
我這里的學(xué)生,一般都會在十四歲參加第一場考試,不為求取功名,只是為了感受氣氛、熟悉環(huán)境。
好為了下一次一舉中的做準(zhǔn)備?!?
……所以這就是把正式考試當(dāng)???。
黎錦說:“先生覺得我的學(xué)問,可以去參加考試嗎?”
宋先生說話絲毫都不委婉:“第一次當(dāng)然考不上,所以說讓你先去熟悉環(huán)境?!?
黎錦很想說,自己還可以搶救一下。
畢竟是成年人了,定力和自制力比小孩子好很多,頭懸梁錐刺股一般發(fā)奮的學(xué)習(xí),大概還是有點機會的吧……
宋先生看出黎錦的想法,勸誡道:“切不可好高騖遠(yuǎn)。
童生試分為三場,第一場縣試就要考五科,準(zhǔn)備起來難度很大?!?
頓了頓,他又說,“不過你如果有這份上進心,明日自備紙筆,把我這里的《四書》《五經(jīng)》都抄了去,回去多加背誦。
如果你能在九月背完這些書,我就提前教你八股文、經(jīng)論、策論的寫作模式?!?
黎錦趕緊站起來再次作揖:“拜謝先生?!?
宋先生很滿意他的態(tài)度,況且這次黎錦跟以往那畏畏縮縮、心不在焉的狀態(tài)完全不一樣。
就好像真的突然長大了一樣。
作為先生,對努力勤奮的學(xué)生,自然不會潑冷水。
眼看著就要到午飯時間,黎錦也不多留,出門買紙筆了。
宋先生家里也不慎富裕,他的妻子是同村的一個女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