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便村里人不多,騎著一輛新自行車的李衛(wèi)民還是引起了轟動。
“衛(wèi)民,這是買自行車了?”
“衛(wèi)民,你的自行車多少錢???”
“衛(wèi)民,哪來這么大一條黑魚?”
“……”
凡是遇到的人,都對李衛(wèi)民的自行車表示了震驚。
和自行車相比,車把上那條五六斤重的大黑魚,居然被大多數(shù)人都忽視了!
李衛(wèi)民本來想趁著村里人不多,一口氣沖到家的,誰知大白天也能遇到這么多人。
有人和自己打招呼,李衛(wèi)民就不能騎著自行車猛沖。
別說猛沖,遇到長輩,還必須下車說話。
這是基本禮貌,尤其是騎著新車頭一回進村,如果一溜煙沖過去,人家跟你說話,卻連車都不停,那非被人說四六不懂不可!
別看農(nóng)村人沒文化,但農(nóng)村人也是最講究禮節(jié)的。
尤其是這年頭的人,大部分都要臉。
為什么華夏文明能一直傳承數(shù)千年不斷絕,難道靠的都是上層精英嗎?
非也,是因為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,世世代代都要臉的緣故!
所謂要臉,就是講究禮儀。
連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普通百姓都講禮儀,這個民族就是想不興盛都難!
退一萬步講,就算一時落后了,只要基本道德素質(zhì)不丟,這個民族早晚還會有復(fù)興的那一天!
其實,李衛(wèi)民并不排斥有人和自己打招呼。
向陽大隊攏共也沒有幾輛自行車,自己買了一輛,必定會成為頭條新聞。
必須解釋清楚,而且是越早解釋越好,省得謠亂飛。
“花嬸,這輛車可不是我買的,是借朋友的!”
……
“劉嬸,這輛車不是買的,是朋友借的!”
……
“王叔,你可別誤會,我哪買得起自行車,是借朋友的!”
……
不管別人信不信,反正李衛(wèi)民自己是信了。
無論是誰問,都是一句話,自行車是借的,不是買的,買不起!
盡管王建中的翻新技術(shù)不錯,但因為材料和設(shè)備的原因,還是一眼就能看出來不是新車,李衛(wèi)民說是和朋友借的,一般人還真不會懷疑。
開玩笑,自行車是誰都能買起的嗎?
李家又不比其他人富裕,李老三又是個好吃懶做的家伙,憑什么買得起自行車,肯定是借朋友的,騷包!
不知道哪個朋友這么大方,竟然肯把這么新的自行車借給李老三,肯定也不是什么正干的貨。
哼,狐朋狗友!
李衛(wèi)民可不管個別人怎么想,自己又不是人民幣,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喜歡自己。
對得起那些愿意親近自己的人就行了,對那些盼著自己倒霉的家伙,隨便他們?nèi)ニ溃?
至于網(wǎng)兜里的大黑魚?
別問,問就是自己釣的。
可惜,沒幾個人相信。
誰不知道你李老三,這么多年也沒見你釣過一次大魚。
尤其是白寡婦聽說之后,臉上的鄙夷簡直都能溢出來:
“吹吧,連條小雜魚都釣不上來,還釣大黑魚,肯定是買回來裝蒜的!”
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