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已至此,先找個替罪羊
實際上,正如舍爾所猜測的那樣。
得益于視頻轉播信號的角度優(yōu)勢,隔著屏幕觀看轉播的觀眾反而能比現場更早注意到排在后面的導彈。
因此,在他們還沒從震驚中回過味來的時候,阿靈頓縣附近披薩店的外賣電話就幾乎要被打爆了,與此同時無數打工人被電話鈴聲從睡夢中吵醒,然后苦逼地連夜趕往工作崗位……
但相比于他們,反應更快的仍然是各路生怕被人搶了先的新聞媒體。
倫敦《泰晤士報》編輯部,國際版主編威廉·科恩剛剛走進辦公室,還沒來得及坐下,早已等在旁邊的秘書就把一份清樣頭條塞到了他的手中。
首先映入眼簾的,就是一張由駐京城現場記者拍攝的大幅照片。
攝影師并沒有像大多數同行那樣一味放大畫面,讓乘波體彈頭盡可能填滿圖像,反而特地選擇了一個比較短的焦距和比較小的角度,再輔以適當的后期調色,愣是把區(qū)區(qū)八輛車的受閱陣容給拍出了車陣林立的效果。
如果只看這張照片,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大概率會以為華夏方面調來了一整個導彈旅。
“不錯,不錯……”
科恩滿意地點點頭。
這正是他最希望呈現出的效果。
看著眼中全是工作的自家領導,秘書只覺得有些納悶。
“閣下,您難道不擔心么?”
他忽然問道。
“擔心什么?”
科恩有些茫然地抬起頭。
“當然是華夏人的高超音速武器……”
秘書的眉頭緊鎖,顯然正處在憂心忡忡的狀態(tài)下:
“我是說,雖然這個df17看上去是一種中程導彈,但如果同類技術被應用在射程更遠的型號上,那我們豈不是……”
聽到對方的顧慮,科恩先是一愣,然后直接低頭笑出聲來。
作為媒體人,還是遠離太平洋的英國媒體人,他在半小時前剛接到電話時確實震驚了一段時間,但在趕過來的路上就已經擺正了自己的位置。
“咳咳——”
科恩清了清嗓子,然后拍了拍面前年輕人的肩膀:
“坦率地說,從世界局勢來看,我們英國完全可有可無,甚至連個美國的導彈基地都算不上……”
秘書顯然沒料到會得到如此悲觀的回答,張口結舌了好一會:
“所以……”
科恩解釋道:
“我對這種武器了解不多,但既然連美國人都還沒裝備過,那么它顯而易見地非常昂貴……華夏人很擅長精打細算,不會把這么重要的武器瞄準我們的。”
說完,也不等對方反應過來,便再次拎起那份清樣頭條,把目光投向照片之上的標題部分。
那里用黑色加粗的字體印著一行單詞——
“cha’s
hypernic
abition(華夏的高超音速野心)”。
在下面的正文中,開篇就提到了華夏版官方媒體在閱兵式之后針對東風17給出的評價——
這是一種從源頭定義戰(zhàn)術場景、打穿敵方防線、形成決策影響力的武器系統(tǒng)。
并由此開始渲染來自東方的威脅,最終洋洋灑灑上千個單詞,普遍了幾乎整個版面。
照理來說,這算是西方報道的某種“八股體裁”,按照這個格式寫出來的新聞,基本都能保證無功無過。
但這一次,科恩卻皺起了眉頭。
從這個思路出發(fā)當然可以衍生出相當豐富的內容,但對于已經被“華夏威脅論”淹沒了的讀者們來說,未必能非常抓人眼球。
并且,現在其它同行肯定也在瘋狂趕稿,而寫出來的東西恐怕都是大差不差。
換句話說,就是缺乏爆點。
泰晤士報需要一個更加危聳聽的標題,才能領先于競爭對手。
思索片刻之后,他把手中的文章重重拍在桌上,“砰”的一聲把秘書嚇得一激靈。
“發(fā)回去重寫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