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希孟一身大紅官服,鮮艷如血,頭上梁冠熠熠生輝,腰上束著玉帶,細(xì)膩溫潤,立身風(fēng)中,背后岳王墳?zāi)?,面前萬千軍民。
一篇祭文下來,抑揚(yáng)頓挫,擲地有聲!
歷代文人,無不渴望的人生巔峰,竟然被這個不到二十的年輕人給輕易做到了。
衣帶飄揚(yáng),神采奕奕的張希孟,簡直成了幾乎所有文人的偶像。
實在是沒辦法不羨慕。
要知道文人一直希望的是成為帝王師,教導(dǎo)出一位圣君雄主,以帝王師的名義,記載在史冊里,那可是比自己當(dāng)皇帝,還要讓人激動的事情。
生當(dāng)太傅,死謚文正,就是這個意思。
但是對于張希孟來,這已經(jīng)不算什么了。
他不只是教導(dǎo)出一位極其出色的君王,甚至還開啟了一個時代。
有關(guān)前面兩起兩落的論述,就足以引領(lǐng)千年大勢……夏商周三代,采用分封之法,擴(kuò)充疆土,打造出華夏根基。
秦漢隋唐,采用大一統(tǒng),探索治理華夏的方式。
這就是過去的三千年歷史。
至于夏朝之前的時期,或許也可以歸納進(jìn)來,但是在這個時候,已經(jīng)不那么重要了。
張希孟著落在第三次興起,也就是,他們不是要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那么簡單,而是要開啟一個長達(dá)一兩千年的新時代。
為接下來華夏更上一層樓,探索道路。
未來要怎么治國,第三次興起,需要什么條件……這些還都是未知,張希孟在祭文當(dāng)中也僅僅提到了依循民意,君臣同德,更具體的部分,他并沒有。留出來的空間,就是日后補(bǔ)充的。
其實只要接受了這個觀點,很多東西都會順理成章,比如開海,比如工商,比如科技術(shù)……全都可以歸納到第三次興起的大時代之下,順理成章,水到渠成。
雖然大明朝尚未建立,但是張希孟憑著一己之力,已經(jīng)把這個王朝提高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,與日月爭輝,同天地不朽!
“張子如今可為圣人矣!”
宋濂仰視著張希孟,眼中竟然有淚花涌動,蒼天不負(fù),大地厚德,方有如此俊杰人物??!
到此為止,至少朱元璋手下的文臣已經(jīng)徹底拋棄了對元廷的介懷,不會再有什么二臣賊子的糾結(jié)。
而且張希孟巧妙的劃分方法,等于把兩漢儒家,天人感應(yīng),程朱理這一套東西,劃入了秦漢隋唐的興衰輪回。
穿了,這些都是舊時代的東西,用不著再束手束腳,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可。
這樣一來,前面許多的沖突,也都化解掉了。
有了這一套東西在,徹底保證了新建立的國家,萬象更新,一掃頹唐……道理通了,氣才能壯!
有人也過,天子者,兵強(qiáng)馬壯者為之……
似乎道統(tǒng)合法性不是那么重要。
其實不然,包括程朱理,三綱五常,各種規(guī)范,解決的是統(tǒng)治成本的問題,為什么能馬上打天下,不能馬上治天下。
就是這個道理!
只是單純靠著武力統(tǒng)治,成本實在是太高了。
為什么儒家能綿延兩千年,一直被官方奉為顯?
就是因為儒家能有效降低統(tǒng)治成本,實現(xiàn)長治久安。
如果沒有新的理論取代儒家,不管怎么挑戰(zhàn)儒家,如何改革理,早晚有一天,包容四海的儒家,還是能夠把這些挑戰(zhàn)的理論,消化吸收,改頭換面,重新變成儒家的一部分。
這就是歷史的慣性。
而張希孟的這篇祭文,這次針對歷史的重新闡釋,幾乎斷絕了理借尸還魂的可能,自此之后,儒家恐怕只能成為一門修身養(yǎng)性的問,再也沒法成為官顯。
總而之,這篇文章做得夠大,格局夠高,究竟會產(chǎn)生多大影響,還要看后續(xù)的反饋,但是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,自此之后,張子的地位,徹底超越朱子!
竟然有那么一點立地成圣的架勢了。
尤其是那些年輕的讀書人,有人雙眼熾熱,死死盯著張希孟,有人不敢仰視,只能低下頭,仿佛張希孟的背后掛著光環(huán),足以晃瞎人的眼睛似的。
朱元璋臉上含笑,十分滿意。
要讓他來,那是絕對沒有這個效果的。
畢竟就算朱元璋再好,也寫不出這種程度的文章,誰都知道有人捉刀代筆,讀起來最多得到些掌聲罷了。
唯獨張希孟,天時地利人和,灌注在他的身上,適時站出來,當(dāng)眾宣讀……手握日月,站在潮頭,傲視古今,引領(lǐng)風(fēng)潮!
一句話,大勢已成!
在場的人,能領(lǐng)會到此篇文章威力兩三成的人,已經(jīng)是鳳毛麟角,少之又少。
諸如方國珍之流,更是糊里糊涂,聽不明白。
但是沒關(guān)系,至少這個氣勢就讓老方膽戰(zhàn)心驚。
不就是個吳王嗎?
怎么弄得比當(dāng)了皇帝還霸氣熱鬧?
朱元璋真有點東西?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