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就是說,一年就能產(chǎn)出這么多東西。
如果都用高效的紡織機,織出來質(zhì)量并不好的絲綢布匹,老百姓是不認可的。
物資稀少的條件下,人力就變得不值錢……一個碗破了,也要想辦法補上,繼續(xù)使用,一小塊布頭,也不能隨便扔了,要用來補衣服,做鞋墊。
人們更愿意耗費無數(shù)精力,增加那么一點點收成。
在種田上,表現(xiàn)就是精耕細作。
在工藝上,就是那些后世也做不出來的精妙工藝品。
就像前面提到的千工床一樣,歸根到底,就是存量競爭之下的瘋狂內(nèi)卷……卷到了無以復(fù)加,卷到了地老天荒。
比起除了效率稍微高一點,別的一無是處的大機器,人們更愿意用傳統(tǒng)織機,用自己的雙手,小心翼翼,打造出更加精致的東西。
這里又出現(xiàn)了一個問題,歷史上的明朝,不是出現(xiàn)海外貿(mào)易繁榮,每年出口千萬,賺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嗎?
難道那也不夠推廣機器嗎?
對不起,還真不夠。
彼時江南幾千萬人,心思機巧的織工,何止幾百萬!
要知道長久以來,中原大地,人口稠密,占全世界的比例,也通常在三成左右。
能享用絲綢的,只是貴族富商,每年賣一兩百萬匹,換上千萬兩銀子,僅僅是蘇杭等地的女工就夠了。
一兩銀子不到,雇一個女工……然后你跟我談機器?
讓我花幾百倍的價錢,投入前途未卜的織機?
是你有病,還是我有病?
就算織機出來了,你給我解決原料?你給我解決市場?你能讓外國的泥腿子也穿上絲綢嗎?
你難道不明白,絲綢瓷器都是奢侈品……你瞧瞧后世哪個奢侈品不是標榜純手工的?當然了,有些不是奢侈品的,也會手足并用的……
作為有著后世習(xí)慣的張希孟,遇到了中原凋敝,民生艱難,他想著提升技術(shù),適當點科技樹,發(fā)展工商,然后富國強兵。
可是在老朱看來,最省事的選擇就是鼓勵生育,用人口填滿中原大地,自然而然也就恢復(fù)了。
不光他這么想,劉伯溫,宋濂,還有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,也都是這么看的。
你能說他們見識不行,食古不化嗎?
張希孟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有病的人或許是自己。
為了幾百年后的事情,有必要折騰現(xiàn)在的大明百姓嗎?
這么干是不是有點自私了?
張希孟陷入了沉思,宋濂和劉伯溫也給不了張希孟想要的答案,以至于張希孟意興闌珊的兩三天。
一直到老朱降旨,要他隨著進入開封,君臨趙宋故都。
張希孟這才打起精神,隨著凱旋的明軍,向開封挺近……大軍過了陳橋驛,兩邊歡迎的軍民百姓,就多了起來。
扶老攜幼,都來觀看這一支與眾不同的兵馬。
百姓們竊竊私語,在過去的大半個月時間里,明軍每天給開封提供二十萬斤糧食……劉福通發(fā)瘋屠戮大宋忠臣,等明軍接管開封,給百姓分了不少糧食,房產(chǎn)……
十年鏖戰(zhàn),加上前面的水災(zāi),不斷蹂躪著可憐的百姓,水旱蝗災(zāi),接踵而至,中原百姓,十不存一。
事到如今,終于等到了一支愿意關(guān)心民生的軍隊。
百姓們主動前來迎接,走出家門,歡迎新的君主。
在一邊萬歲聲中,張希孟的目光掃過人群,他看到了面有菜色,衣不遮體的百姓,看到了老弱婦孺,就是沒有多少男丁。
甚至有的小孩子還光著屁股,晃著大大的腦袋,瞪著圓溜溜的眼珠子,四處亂看……他們急需要改善生活,急需要豐富的物資供應(yīng)。
發(fā)展工商,提升技術(shù)水平,不是為了能多賺多少錢,也不能只算簡單的經(jīng)濟賬,必須落到改善民生上面。
張希孟靈光一閃,他給出了根本原則,叫做民本,如果在民本后面加上經(jīng)濟……那不就是民本經(jīng)濟學(xué)嗎!
樂文
_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