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rd碼么……”
吳威把手中的資料放到桌上,做思索狀:
“前兩年散射通信車剛剛立項的時候,我倒是也研究過這個技術,可以在矩陣數(shù)據(jù)結構中檢測和更正錯誤,糾錯效率比傳統(tǒng)的低密度奇偶檢查碼(ldpc)能提高五個數(shù)量級……”
相比于專精于衛(wèi)星系統(tǒng)的張維永,他對這方面的了解顯然更深。
“你有過研究就好?!?
常浩南放下了已經拿在手里的筆:
“不光是糾錯能力,單從技術上講,rd碼還是一項幾乎無法被破解的加密技術,對于通信穩(wěn)定性和安全性都能有巨大的提升?!?
他之所以強調從技術上講,是因為任何加密手段都攔不住物理竊取。
在一個系統(tǒng)當中,最可靠和最薄弱的一環(huán)永遠都是人。
“可是??偅覀儺敃r的研究都是在超算端完成的……”
吳威皺起的眉頭仍然沒有舒展開來:
“rd碼的編碼和解碼過程依賴校驗矩陣和生成矩陣,復雜程度很高,效率嚴重依賴算力。哪怕對于超算來說,完成一個編碼-解碼循環(huán)的周期有時候都要按小時來計算,要想應用到實時通信當中,對中繼設備的算力要求會不會太高了些……”
對于這個結果,常浩南并不感到意外。
實際上,最大秩距離碼這種效果逆天的神器之所以早在1985年被提出來但一直都沒投入應用,主要就是因為編碼解碼過程過于復雜。
而他所實現(xiàn)的技術突破,也正是在這個部分。
“我想……你們當初測試的應該是加比杜林碼?”
“是的?!?
吳威點點頭:
“畢竟那是最經典的最大秩距離碼?!?
“不過我們也測試了幾種加比杜林碼的變體,總的來說效率比原版有所提升,不過并不十分明顯……”
“但我要測試的最大秩距離碼,并不完全依托于加比杜林提出的概念……”
常浩南重新把剛才放下的筆拿了起來:
“關于這部分的技術細節(jié)……太長了,一兩個小時講不明白,我后面會給你一份專門的技術文件……”
“但簡單來說,就是引入一個新的概念,叫做最大秩距離碼的自對偶性……呃……類似于矩陣的正交概念,就是當一個rd碼c和它的對偶碼c⊥相等的時候,我們認為它有自對偶性,在滿足特定條件的前提下,一個rd碼一定等價于一個自對偶rd碼……”
“結合這一概念,我們可以設計出一個針對加比杜林碼……當然也可以是其它rd碼的快速譯碼算法,也就是對于伴隨式s和i=t,
t-1,
t-2……計算矩陣i和行列式det(i),直到首次出現(xiàn)i=使det(i)≠0,這里的就是錯誤向量e的秩……”
“……”
“更進一步地,我們可以讓合法用戶a選擇矩陣s、x和g作為私鑰,再通過gcr=sg+x計算公鑰,由于已知gcr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倒推出等號右側的秘密矩陣,因此安全性可以獲得很大提升……”
盡管是“簡單來說”,但常浩南仍然說了差不多半個小時。
這還是在吳威有足夠加密算法基礎的前提之下。
“也就是說,我們用傳統(tǒng)加密手段傳遞經過非對稱加密的消息本身,然后用非對稱加密傳遞解密所需要的密鑰,這樣就可以減少需要中繼站糾錯的數(shù)據(jù)量,保證傳輸效率?”
吳威試探著確認道。
常浩南欣慰地點了點頭,上半身靠回到椅背上。
現(xiàn)在,后者至少聽懂了技術路線的部分。
至于具體的算法層面……
這個急不來。
就連他本人,在有系統(tǒng)幫忙的情況下,都在這上面耗費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。
“我已經在小規(guī)模的有線網(wǎng)絡當中測試了這套rd碼結合網(wǎng)絡編碼的技術。”
常浩南輕描淡寫地說道:
“結果是在四路由的多跳網(wǎng)絡當中,實際傳輸容量大概可以提高15-20倍,就是處理延遲稍微高了點,得按秒來算?!?
“不過對于衛(wèi)星通訊或者天地通訊來說,因為帶寬太低,所以傳輸延遲會取代處理延遲占據(jù)主要地位,實際表現(xiàn)出來的延遲……反而會降低!”
.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