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浩南剛才是對的。
五倍,確實不是極限。
只不過,比較令人迷惑的一點是,距離更遠之后,反而效果還變好了……
要知道,五十四所開發(fā)的師屬通信車,進行直接通信的主要距離就是5-15公里之間。
所以對于這個范圍內的結果,他是也是最為關心的。
“常總,還需要再重復一遍么?”
過了好一會,吳威才從震驚當-->>中緩過神來。
常浩南抬起手腕看了看表,又在心中稍微計算了一下時間:
“重復一遍吧,動作快,然后馬上轉入15公里測試……”
……
接下來的測試結果,在定性角度上,跟常浩南的預期完全一致——
隨著通信距離的延長,對照組的網絡吞吐量開始出現(xiàn)明顯下滑。
但實驗組,卻一直在逆勢上升。
到四輛車之間相距30公里時,四號車測得的吞吐量數(shù)據(jù)已經達到了173千字節(jié)秒。
從絕對速度來說,當然仍舊不快。
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慢。
但是,相比于對照組的提升倍數(shù),也基本接近了常浩南之前在有線網絡當中進行測試時的水平。
197倍。
而且,在采用了新技術后,經過三輪中繼(一號車本身也算一次中繼)測得的網絡吞吐量,只比一輪中繼降低了大約15。
幾乎已經把中繼損失降到最低!
“呼——”
徹底證實猜想的常浩南總算長舒了一口氣。
對于大部分科研工作來說,最煎熬的部分是從一片混亂的線索當中找出問題所在。
而一旦完成這一步,后面解決問題的部分反而相對輕松。
至少在心理層面上是這樣。
稍微緩了一會之后,常浩南才在無線電當中下達了新的指示:
“各號車注意,今天的測試先到這里,準備收隊……”
這些收尾任務,自然有專人負責,無需他或者吳威親自經手。
因此,后者也就趁著這會空閑,向常浩南問出了自己剛才就產生的疑惑:
“??偅瑸槭裁赐ㄐ啪嚯x拉長之后,使用網絡編碼技術的傳輸效果反而更好了?”
“因為廣播效應的緣故……”
常浩南說著推門離開車廂,緊接著找了個上風口的位置,準備吹一吹太陽落山之后的清爽晚風。
雖然帶著點沙子的味道,但也比悶熱的操作艙里面強太多了。
中高緯度內陸地區(qū)就是這點好。
無論中午有多熱,只要不見太陽,溫度馬上就能降下來。
“廣播效應?”
吳威稍一思索,卻并未從大腦中找到這個關鍵詞。
“啊……沒錯,這個名詞是我剛剛想出來的,你沒聽過也正?!?
常浩南點了點頭,回答道:
“就是說,無線網絡物理層所有信息都是通過電磁波在無線媒質中傳輸?shù)?,從而導致多個接收節(jié)點可以同時監(jiān)聽到一個發(fā)送節(jié)點傳送的電磁波信號。反之,多個發(fā)送節(jié)點發(fā)送的信息也可以被一個接收端同時收到?!?
“這就導致相鄰跳的分組數(shù)據(jù)會對本跳數(shù)據(jù)在同一業(yè)務流當中造成“自干擾”現(xiàn)象,而大部分無線通信系統(tǒng)都在同一時間只允許一個信源發(fā)射信息,或者將其他信源發(fā)出的疊加信號當作干擾加以抑制,也就導致無線多跳網絡的實際吞吐量相比有線網絡出現(xiàn)明顯降低……”
“當幾輛車之間的距離拉遠之后,廣播效應導致的自干擾隨之減弱,所以表現(xiàn)出來的吞吐量反而有所提高?!?
但這樣的解釋卻并未完全消除吳威的不解:
“可是……對照組那邊應該也有一樣的效應才對?”
“那是當然?!?
常浩南把雙手背到身后,做大佬狀:
“但影響對照組網絡吞吐量的主要因素在于重復發(fā)包導致的傳輸延遲,自干擾在其中能產生的影響不大。”
“而在應用網絡編碼技術之后,傳輸延遲的占比讓位于處理延遲,這樣一來,廣播效應就表現(xiàn)得比較明顯了……”
.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