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旋即一笑:
“對,我受邀參加今年的國慶六十周年慶祝觀禮,所以打算等十一結(jié)束之后再過去……不過你放心,第一批團隊會由方鑒明同志帶隊,他也全程參了我們和iter的談判,能力和經(jīng)驗都絕對到位……”
緊接著,又話鋒一轉(zhuǎn):
“話說常院士你應(yīng)該也受到邀請了才對,不如……到時候我們一起過去?”
然而,常浩南卻擺了擺手
“今年……恐怕不太方便?!?
實際上,他是想說自己受到特邀,當(dāng)天的行程和多數(shù)人不太一樣。
只是眼看著眼前彭覺先興致勃勃的樣子,擔(dān)心說得太直白會打擊到對方,所以才含糊其辭。
可這句話聽在別人耳朵里就成了另一個意思。
“第一批的參觀邀請名單應(yīng)該是5月份就確定完畢了,你現(xiàn)在還沒收到?”
彭覺先一臉驚詫:
“總不能是禮賓組忘了吧?”
盡管倆人正式認(rèn)識也就是不到兩年的功夫,但他早就聽說過常浩南的不少光輝事跡。
比如在1999年,當(dāng)時才剛剛畢業(yè)的后者就以特邀方式成為了國慶50周年慶祝活動的觀禮嘉賓。
如今十年過去,即便只考慮那些流傳到外界的成果,對方的貢獻和地位也都上升了不止一個數(shù)量級。
哪怕在第一批邀請名單里,也絕對是要排在前列的。
怎么可能被落下?
所以,就連彭覺先自己都覺得這個問題實在離譜,不等常浩南回答就又接上了一句:
“還是說……今年你有其它安排,不方便參加觀禮了?”
這個推測顯然更合理一些。
畢竟別人已經(jīng)看過一次,新鮮感相比于他這種首次參加的要弱上許多。
如果有什么走不開的重要事務(wù),不出席也很正常。
“那倒不會,國慶這么大的事,怎么也要到場參加的?!?
常浩南只好進一步解釋道:
“只不過這次我的受邀分類有些變化,所以和你們都不在同一份名單上……不出意外的話,大概8月末才會收到正式通知?!?
聽到這個回答的彭覺先愣了一下。
其中的某個名詞對于他來說頗有些陌生:
“受邀分類?”
盡管客觀上,觀禮席位因身份不同而存在位置和活動內(nèi)容方面的差異,不同分類的觀禮者收到邀請的時間也有批次差別,但畢竟是舉國歡慶的大背景,所以在公開口徑上并不會對受邀者進行任何形式的分級。
哪怕在實際操作中,“普通群眾代表”和“特殊貢獻群體”所拿到的邀請函和觀禮證也是完全一致的——
除了一種情況。
“你是說……”
一段時間的迷茫之后,彭覺先終于反應(yīng)了過來,伸手朝上指了指。
既然都已經(jīng)說開了,那常浩南也沒什么好顧忌的了。
頗為感慨地念叨了一句:
“站得高,看得遠(yuǎn)吶……”
.b